English

加深对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动力的理解

2001-02-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中央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国家科技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出以“创新、产业化”来突出发展的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部署科技工作,切实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同志的这篇文章,对“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本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同时,自今日始,本刊将在《关于“十五”发展动力问题的探讨》专题中每周刊发一篇来稿,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继续参与讨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深刻理解“十五”《建议》的这一精髓,抓住其要领和实质,对我们全面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战略选择

依靠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从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过渡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重大跨越。《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之一,是驾驭世界大趋势、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战略性抉择。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根源是技术层次低,没有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首先,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传统产业、低技术层次的产业占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比较弱小,其增加值占工业增长值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其次,高技术含量、高技术附加值、新品种的产品少,不少靠大量进口,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品相对过剩。如我国是世界纺织品最大出口国,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5吨纤维才相当于意大利1吨的价钱,大量高档面料还要进口。像钢材,国内大量低档产品积压,而大批高档优质钢材需要进口;芯片、移动电话等高技术产品还是国外产品占主导地位。再有,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多,而高技术含量、清洁生产、高效率的先进生产装备和工艺短缺。我国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3—7倍,主要材料消耗高于5—30倍,平均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十几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归根结底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低,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为突出,高素质、知识型的劳动者占的比重太小,创新型人才短缺。

这种低层次、低技术水平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并承受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人均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不少资源被掠夺性地开采和高消耗,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日益严重的破坏,已经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城市大气污染、很多水系的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正在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去年不少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以说资源、生态、环境已经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亮起了红灯。特别是加入WTO后,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与科技、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的竞争,建立在目前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国民经济就会处在不利、被动的位置。事实已经证明,不调整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难以持续,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严重受阻。而我国这些年来经济结构调整为何没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显著,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创新没有充分提供强大的动力。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是其内在驱动力和关键因素。从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生产力,1982年提出“面向,依靠”的方针,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到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都表明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战略眼光。这次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正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抓住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一矛盾,就抓住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来,我们靠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今后几十年中,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这两大引擎,一定能够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推动生产力的飞跃,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科技界应当认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担当起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的光荣任务。

推进科技创新应把握好六个原则

“十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应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科技生产力为中心的科技战略指导方针,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推进“十五”科技工作,要首先把握好以下六个重要原则:

一、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把“创新、产业化”作为“十五”科技发展的主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科技工作服务的主战场。必须坚定地把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十五”科技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手抓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好先导和提供支撑。同时,必须始终重视加强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长远需求提供源泉和后劲。

二、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由技术跨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必须处理好重点和总体的关系。项目重复、分散、小而全是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科技工作的新突破。突出重点是核心、是关键。只有重点突破,才能实现技术跨越,才能带动整个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总体跟进。这要作为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重点注意的问题。要下决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从国家、行业、地方各个层次上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最迫切需求,凸显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集中有限目标,抓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大、作用突出的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强度,集中人力攻克,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决不能再盲目铺摊子,撒胡椒面,搞分散重复和雷同。

三、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开放的管理体制和集成机制。当前我国科技既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更存在现有体制制约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效益发挥的问题。不彻底清除体制上的弊端和壁垒,科技就不能有效地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不能成为强大的动力。一切改革、体制创新都要围绕科技创新进行,各项科技发展工作,都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动力。建立开放的体制和集成机制要成为“十五”科技管理工作的突破口。科技管理必须是开放的管理体制,决不能以小农经济意识搞科技管理,要注重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协同作战的优势,通过一种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使参与竞争的各方都要使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综合优势,最终达成双赢的局面。

四、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区域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条件和起点都差异较大,从国家层次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科技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把支持西部大开发摆在“十五”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可能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用创新的精神安排好“十五”科技工作,既要体现全国一盘棋,又要体现鲜明的区域特色。

五、在开放的科技系统中,加强自主创新。“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但是,扩大开放是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目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更有能力和资格开展更多的对外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那些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关键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必须靠我们的自主创新。所以,要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十五”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原则。

六、以人才为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十五”科技计划能否完成,关键在于更好地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国家、地方、部门的“十五”科技计划都要搞成以人才为本的计划和规划,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十五”科技计划的突出地位。抓好项目的同时,更要抓好高素质的科研建设队伍,抓好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建立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把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

努力实现“十五”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加强技术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攻克和推广一批可以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当前科教兴国的重点任务;切实发挥科技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性作用;加大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

加强原始性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都是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要把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部署:(1)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2)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工作;(3)高度重视包括人口健康、资源、环保、医药卫生、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特别是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战略任务,是“十五”期间推进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历时十五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十五”期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国家创新体系包含内容广泛,涉及到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科技系统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科技界需要在“十五”期间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步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今后五年,我们要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大力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社会公益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建立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基地;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改革,推进科技项目招投标和科技评估制度;继续探索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条件保障体系;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尽快提高我们自身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此,(1)要把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实施国家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计划和政策,努力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和数量,要营造更为优良的环境和机制,加速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带头人、科技企业家的培养和成长,加强科技管理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要下力气落实好十五大关于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积极推行对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采取股票期权等方式进行有效激励的机制,逐步实现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调动和保护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保护科技人员创新的权益和热情。要继续完善国家奖励制度,鼓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3)抓好科普和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要加快大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科普场馆建设,发挥其功能,加强科普图书出版和科普宣传,继续完善和推进科技下乡。在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青少年和教育者自身的科技素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